文|创客公社产研组
1个月不到,连续2次参加顶级座谈会,登上央视新闻联播,刘强东凭什么?
7月24日晚,央视新闻联播的画面中,刘强东第一排就坐,低头记录的神情专注而沉稳。而在6月25日的达沃斯论坛上,他则以联席主席身份亮相,成为互联网行业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家。
在官方话语体系中,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两次列席顶级会议,获《新闻联播》关注报道,这一待遇对民营企业家而言并不常见。
而在7月31日,京东集团又在港交所公告重大决定:向欧洲消费电子产品零售商MediaMarkt及Saturn的母公司CECONOMY AG所有股东作出收购要约,交易估值约 22 亿欧元,折合人民币超 180 亿元。若该交易成功完成,将创下中国电商出海欧洲布局金额新纪录。
显然,刘强东正在被重新推至舞台中央。但与此同时,又有几个关键问题抛了出来:为什么是刘强东?为什么是现在?刘强东下一步要走向哪里?
当刘强东不再仅仅是京东集团的创始人,而是逐渐成为国家级视野中的民营样本,这对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又意味着什么?
两登《新闻联播》与180亿出海
一场影响深远的“国家叙事”
2025年6月至7月,刘强东罕见地高调“露面”,并且是在国家层面极具象征意义的场合,连续两次登上《新闻联播》,引发舆论强烈关注。
第一次是6月25日,刘强东以达沃斯夏季论坛“联席主席”的身份,参与由总理主持的企业家座谈会。
在这场规格极高的闭门会议中,刘强东是全场唯一互联网企业家代表,新闻联播给了他近3秒的特写镜头。
第二次是7月24日,刘强东再度以民营企业家代表身份,参加总理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共同主持的中欧企业家座谈会。
此次会议正值中欧建交50周年,总理表示,希望双方企业秉持开放态度、紧密对接需求,深化在产业投资、联合研发、市场拓展等方面合作,为中欧共同发展增添更多力量。而京东近年来在欧洲市场的布局也与总理的讲话高度契合。
值得关注的是,一星期后,京东正式对外宣布,将以约180亿元收购一家欧洲头部电子消费品零售集团。这一动作不仅是中国电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外并购之一,也是近年来中国电商企业“出海转向深水区”的显著标志。
特别是在中欧贸易博弈背景下,京东的这次并购,一定程度上也有了“经贸外交”的民间延伸意义。
这场备受瞩目的资本动作的背后,是产业、政策与外交信号的多重交织,呼之欲出的是一个更宏大的叙事框架:我们需要新的企业家形象,也需要新的出海路径。
四大视角解读
为什么是刘强东?
刘强东两次在央视的高规格露面,以及一场近200亿的出海并购,背后暗藏的信号值得深挖。
在当前中国经济进入转型关键期、外部环境充满不确定性的大背景下,整个社会都在重新审视“什么样的企业家值得被信任和推动”,“什么样的企业能代表中国走出去”。
而刘强东,正在成为这种时代命题的答案之一。他的身上,具备多个被广泛度认可的关键标签:实体经济的长期深耕者、共同富裕理念的践行者、产业链全球化的布道者、民营企业正面形象的代表者。
因此,“为什么是刘强东”不只是一个关于个人成就的追问,也是一个事关宏观发展方向的窗口问题。站在更高的视角审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刘强东之所以在此时此刻被赋予如此高的存在感,背后其实释放出一系列值得重视的信号。
一、实体经济与共同富裕的“样板价值”
今年以来,沉寂已久的刘强东高调回归京东决策的“台前”,并且开启高频“刷脸”模式。
京东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碾压多个赛道,从外卖酒旅到短剧汽车,这位江苏企业家似乎找回了当年的锋芒。但纵观京东的扩张路径,自营基因始终是贯穿各业务的主线。
而京东自营模式的精髓,正在于其二十年如一日打造的“重资产”壁垒。它构建的不仅是一个电商平台,更是一张连接实体工厂、仓储物流、终端消费的“实体经济”网络:以强大物流体系支撑数十万全职配送员稳定就业,以严格品控体系提升制造业标准,以供应链能力赋能中小实体......
这精准契合了国家当前对民营经济的核心期许:不做虚浮的流量游戏,而要做实体的根基与民生的支柱。
刘强东的亮相与发言,代表着这种模式获得了高度认可,其“实体经济+共同富裕”的样本价值,正是当前经济转型最需要的标杆力量。
二、出海竞争:从“产品输出”到“模式输出”的跃升
京东此次在欧洲的180亿巨额收购,是刘强东重回京东掌舵后最重磅的“大手笔”之一。
这背后是刘强东以“重资产”战略改写中国电商出海规则——不是跟欧洲企业抢夺市场,而是用“中国供应链+欧洲渠道”创造新增长。
这不仅是规模创纪录的交易,更是中国电商首次真正“扎根”欧洲的宣言。也呼应了刘强东所说的一句话:“京东的国际业务战略是本地电商,本地建团队,本地采购、本地发货。”
在全球化遭遇逆流、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今天,国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勇敢“走出去”,深度参与全球市场竞争。
这不仅是企业寻求新增长极的必然选择,更是国家提升国际经贸话语权、优化产业链全球布局的战略要求。它向世界宣告: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正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跟随者转变为规则的参与乃至塑造者。
三、中欧合作:继往开来,破壁前行的关键落子
收购案发生的时机耐人寻味——正值中欧经贸关系面临复杂考验、双方寻求突破合作瓶颈的关键期。
欧盟近期在绿色壁垒、供应链审查等方面动作频频,给中欧经贸合作带来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京东选择重金投入欧洲本土实体零售网络,具有超越商业层面的深意。
大型收购项目本身即是信心投票,京东此举无疑向欧洲市场传递了强烈的合作诚意与长期承诺信号。通过整合本土优质资源,京东有望在欧洲市场打造一个融合中国供应链优势与欧洲本地化服务能力的零售新生态。
这不仅能为欧洲消费者提供更优体验,更能促进中欧产业链的深度互补与融合,以实际行动打破无形的贸易壁垒,成为推动中欧经贸关系继往开来、强化合作的一枚关键棋子。
四、强人回归:个人命运与国家叙事的共振
对刘强东个人而言,2025年标志着一个强势的“回归”。从幕后遥控到台前掌舵,如今代表京东频繁亮相于国家经济贸易的最高咨询场合的刘强东,其角色已悄然升华。
他敏锐地站在了“国家战略”与“全球竞争”的双重风口之上。
一方面,京东“重实体、强链条、稳就业、重品质”的发展路径,与国家当前对平台经济和民营企业的核心期望高度同频共振。刘强东的“回归”,是京东模式价值获得肯定的体现。
另一方面,面对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化规则重塑的时代大考,国家亟需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战略定力和实战能力的企业家领军者,带领中国企业扬帆出海。刘强东携京东在欧洲的大手笔布局,正是对这一时代召唤的强力回应。
结语:一个人的归来,
一个时代的转身
从江苏宿迁农村走出的刘强东,或许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推进国家战略的先锋。
但当京东的物流车穿梭在欧洲乡村,当中国工程师在慕尼黑调试智能仓储系统,这家企业的命运已与中国经济的转型深度绑定。
180亿元只是开始。如刘强东所言:“京东这种模式从来没法比快,一干就得干10年20年才能成功,最后才能让欧美本地的消费者接受中国的品牌,接受一个中国的零售平台。”
他的归来,不是个人的胜利,而是一个时代的选择——在“逆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需要自己的“重资产供应链企业家”去全球布局,用投资、就业、技术换取信任与规则制定权。
向上攀登的中国,需要一批能打硬仗、负责任、懂规则、讲格局的新型企业与企业家。
刘强东,恰好是这个时点上,被选中的那个人。
添加创客君微信:chuangke-jun ,备注“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即可申请加入相应城市读者群哦!
本文素材来源:
观察者网:《中欧建交50周年之际 刘强东再次参加总理座谈会见证民企活力释放》
每日经济新闻:《180亿元拿下欧洲消费电子零售巨头 刘强东要在欧洲“再造”京东》
及其他网络公开资料。
欢|迎|联|系
文稿相关问题反馈,请联系:zhangtianyi0510
商务合作,请联系:zhangtianyi0510 ]article_adlist-->加入城市读者群,请联系:chuangke-jun
文章转载,请后台留言或联系:chuangke-jun
往|期|推|荐创|客|记
重丨磅丨报丨告
第七届i创杯总决赛丨第六届i创杯总决赛丨第五届i创杯总决赛丨第四届i创杯总决赛 | 第三届i创杯总决赛 | 第二届i创杯总决赛 | 第一届i创杯总决赛
]article_adlist-->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十大正规实盘配资平台_配资平台查询网_十大股票配资网站观点